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建议案
信息来源:扬中政协 发布时间:2010-08-02 17:29:00 浏览次数:1457
2009年,以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为标志,我市迈入了中等发达经济体行列,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正向着更高水平的小康和基本现代化逐步迈进。但是农业的发展还相对滞后,应尽快向现代农业转变,更好地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和步伐相适应。为加快推进现代农业的发展,市政协会同市农委等部门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发展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市现有可耕地12万余亩,滩涂2万余亩,其中,北江生态农业园(丰乐家园)和油坊农业园规划面积超过4万亩,其它可耕地面积8万余亩。2009年,农林牧渔业实现总产值12.3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1210元,农业生产跃上了新的台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粮食总产基本稳定,亩均产出逐年提高。近年来,尽管果蔬种植等特色农业面积逐年增加,稻麦种植面积略有下降,但由于粮食单产连续6年增长,使总产保持基本稳定。2009年实现粮食总产量10.68 万吨。二是高效农业发展迅速,特色产业初步显现。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同时,大力发展高效特色农业,初步形成了特色水产业、优质林果业、蔬菜园艺业、农业观光业等四大特色产业。全市鱼类放养面积2.19万亩,其中特种水产放养面积1.35万亩。林木总面积3539公顷,林木覆盖率为18.47%。在沿江地带形成了以梓阳植物园、浩顺生态园、环太渔乐园等为代表的集生态、高效、观光、休闲于一体的现代农业盆景。三是经营层次逐年提升,带动作用逐步增强。现已发展各类农村经济合作组织140个,其中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10个(含专业协会5个),土地股份合作社25个,社区股份合作社5个,产生了一批像绿健苦瓜茶专业合作社、绿野秧草专业合作社等有一定影响力和带动力的合作经济组织。此外,品牌建设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已获得无公害农产品24个,绿色食品2个,有机食品11个,江苏省级名牌农产品1个,镇江市级名牌农产品4个。
近年来,我市虽已涌现出了一批现代农业的雏形和先进典型,但总体发展水平还不高,仍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的起步阶段。还存在着一些制约现代农业发展的突出问题:一是认识不足。我市工业经济较为发达,农业仅占GDP的2%左右,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不是农业,部分领导干部还没有把现代农业的发展摆上应有的位置,对发展现代农业还缺乏清晰的思路。二是观念陈旧。农业的生产、经营比较分散,粮食种植从育种、植保到收割绝大多数都是一家一户的耕作模式,老百姓“不肯不种田,不想多种田,只种口粮田”的思想根深蒂固,对流转土地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的积极性不够高。三是组织化程度偏低。各类经济合作组织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合作领域不够宽,带动能力不够强;农业龙头企业的规模还不大,层次还不高,经营理念和手段还不够先进,影响力和示范作用还不够明显。
二、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意义
当前,我市已步入工业化后期,工业化、城市化加速推进,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经营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全市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我们要进一步转变观念,创新思路,重新审视和认识发展现代农业在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的重要地位。
1、发展现代农业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需要。随着二、三产业的发展,农业在三次产业中的占比将会越来越低,但农业作为三次产业的一部分,不论其占比多少都是不可替代的。看一个地区的整体发展水平如何,农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务农人口的收入水平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标志。种田老龄化、经营分散化、产品低质化、效益被淡化的经营模式是不可持续的。在我市向着更高水平小康和基本现代化迈进的过程中,必须要加快现代农业的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
2、发展现代农业是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新农村建设的需要。经济发达县域的实践表明,在二、三产业特别是第二产业的发展过程中,一产都曾为之提供过支撑和保障,甚至作出过牺牲。实现小康目标后,只有坚持城乡统筹,推进以工哺农,以城带乡,实施二、三产带动一产发展战略,才能为新农村建设创造物质条件;只有通过调整农业结构,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才能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产业基础;只有通过推广应用新知识、新技术、培养和造就新型农民,才能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和智力保障,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城乡统筹发展。
3、发展现代农业是进一步促进二、三产业发展的需要。发展现代农业,开发农副产品的深度加工,实行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可使第一产业直接融入二、三产业之中,拓展农民的就业空间,实现多环节的就业和增收,提高农业的效益,起到接“二”连“三”的作用。通过开发农业的生态、休闲、观光、旅游等功能,打造品牌特色,还可以为工业企业提供独特的接待条件,也可吸引周边城市居民前来旅游和消费,促进第三产业发展。
三、发展现代农业的方向和重点
发展现代农业,就是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指导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从我市实际出发,要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围绕提高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科技贡献率和农产品商品率的目标,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转变发展方式,全方位开发农业的生产、生活和生态功能,重点发展附加值高、经济效益好、带动作用明显的特色产业和产品,推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高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一)抓好面上的粮食种植。我市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保留近8万亩的粮食生产特别是水稻生产是必要的。粮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战略物资,粮食的生产事关粮食安全,12万亩的基本农田保护面积是不可逾越的红线,积极推行高产创建,确保粮食稳定是一项重要的考核指标;五千年以上的传统稻作农耕文化,是江南文化及文明之源,水田农业是我市生态农业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构成独特的“水田湿地环境”,对维持生态,保护环境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1、总体目标。
要着力推进经营模式的创新,通过土地经营权的流转,逐步实现种粮的适度规模经营,大幅度提高种粮的劳动生产率,同时采用先进的栽培技术,提高粮食品质,切实解决当前大面积粮食种植低质低效的问题,让务农人员的收入达到二、三产业从业人员的水平,实现种粮的高效益。
2、经营模式。
①农田托管模式。现阶段,要大力发展农业综合服务专业合作社(种田公司),以镇为单位,根据粮食生产的各个环节成立育秧、农机、植保等专业服务公司,按照“服务有偿、农民自愿、服务承诺”的原则,就播种、育插秧、植保、收割等与农户签订合同,实施农田托管,为农户粮食生产提供全程社会化服务。要大力推广油坊镇商品化育、插秧和新坝镇绿扬农业综合服务专业合作社将除草、施肥、植保、收割等进行托管服务的做法,积极创造条件将粮食生产的主要环节引导到由专业公司服务的轨道上来,实行全程化、“保姆式”、一条龙服务。推广农田托管,农民比较放心,又避免了土地流转难度大、流转成本较高的问题。市、镇农林部门要加强指导,合理确定服务价格,并做好农田托管工作的宣传,让广大农户看到农田托管带来的好处,自愿接受托管,主动要求托管。这样,经过几年的实践,逐步淡化老百姓对土地的依赖思想,先托管,后流转,为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打好基础。
②家庭农场模式。家庭农场是农民家庭通过租赁、转包、流转土地等形式,农场主本人及其家庭成员专门从事粮食生产的适度规模经营模式。上海市松江区经过几年的实践,已发展家庭农场942户,种植面积11万余亩,占全区粮食种植面积的72.3%,每个家庭农场的年收入达6-8万元。发展家庭农场已经成为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促进农业经营体制创新和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模式选择。要学习借鉴他们的做法,通过优惠政策推进土地流转,把农田集中到愿种田、能种好田的农户手里,培养一批职业农民,形成一批以农户家庭为基本生产单位的家庭农场,每个家庭农场种植面积在100-150亩左右,替代一家一户分散种田模式,实现农业的适度规模经营和粮食生产的标准化、现代化、产业化,从而提升农产品品质,降低粮食生产成本,提高种粮效益。
发展家庭农场是建设现代农业和粮食生产的一项重大制度创新和改革探索,也应是我市粮食生产发展的方向。在发展初期要着力抓好两个环节:一是要制定政策撬动土地流转,如增加土地流转费补贴,提高土地流出户农保标准等,使农民自愿把土地流转出来;二是要加强农业综合服务能力建设,大力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社,为家庭农场提供机械、技术、信息、农资、销售等各方面服务,完善家庭农场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二)建好农业产业园区。农业产业园区是我市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载体和突破口,也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样板和试验田。要按照特色优势明显、科技水平领先、产品优质安全、设施装备优良、运营机制健全、服务体系完善的要求,坚持一次规划,分项实施,逐年建设,滚动发展的原则,加快建设步伐,把农业产业园区建成全市现代农业发展的示范区、辐射区。
在园区的启动上,要力求做到“两新”、“两高”。一是创新观念和理念,谋求启动的高起点。在园区的布局上,要有大手笔,追求生态、环保、观光、土地产出等各方面的平衡与和谐;在项目的选择上,既要因地制宜,做大、做强、做精现有项目,更要重视引进像名贵鱼、观赏鱼基地这样投入大、科技含量高、观赏性强、知名度和影响力大的设施农业、观光农业项目。二是创新机制和体制,谋求启动的高效率。要加快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园区的功能,为项目落户提供良好的条件;要积极探索适合园区发展的管理体制和运作机制,构筑园区公共服务平台,在政府主导的同时,组建实际运作的企业性质的实体,作为投资、融资、招商、建设、运营的主体,为农业项目从立项、审批到实施、投产,提供全过程服务。
在园区项目定位上,结合我市实际,宜重点推进五大产业。
1、优质稻米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优质高档大米日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要选择自然条件好,产出水平高,污染程度低,集中连片的良田,规划建设万亩优质稻米生产基地,积极发展生态、有机大米生产。要制定详细的优质稻米生产技术规程,选择适合我市气候和土壤的优良品种,选派技术人员对生产流程进行全程指导和跟踪,提供从育秧、插秧、病虫草害防治、科学施肥等多方面的技术指导,推行稻鸭共作,稻田养殖等生态农业新技术,增加绿肥种植及有机肥投入,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量,生产优质高效的“生态大米”,“有机大米”。早期可鼓励三十强工业企业和十强服务业企业与相关行政村对接,到园区承租土地,建设自已的优质稻米生产基地,实行产销对接,形成示范带动,然后通过建立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将生产、加工、销售联成一体,逐步形成以工贸企业参与、种田公司或家庭农场为基础,专业合作社和稻米生产企业为龙头的万亩优质稻米产业化基地。
2、应时果蔬业。要以适合我市水土条件、符合本市市场消费需求的品种为主,大力发展品种丰富、适度规模、小中见优的应时鲜果、蔬菜。果品方面,以枇杷、草莓、葡萄、沙梨、蜜桃等传统品种为主,适当引进一些适合本地气候土壤条件的高档优质果品,实行连片开发和种植;蔬菜方面,要从扬中饮食文化出发,围绕扬中特色菜肴安排种植品种,确保每月都有“时鲜货”上市,使园区成为扬中特色“乡土名菜”的生产基地。在经营模式上,通过大企业、超市、宾馆、学校等与基地挂钩,排定市场需求量,采取定单生产。在市场定位上,以满足本地市场消费需求、地产地销为主,让生产者与消费者直接见面,减少中间环节,以新鲜、优质、安全抢占市场。在生产方式上,要以设施农业为主,积极发展智能大棚、日光大棚,广泛采用滴灌、控温、控药、立体栽培、袋式栽培等新技术,摆脱自然条件的制约和影响。秧草是我市的特色蔬菜,要以现有基地为基础,逐步扩大规模,做出品牌。要探索秧草与葡萄及其他作物套种和轮植技术,提高大棚的利用率和产出率。要积极开发贮运保鲜技术,发展深加工,延长产业链,并逐步向国内其它高档农产品市场及国外市场发展,把秧草打造成扬中的优势农业产业。
3、特色水产业。要充分发挥我市江滩资源丰富的优势,采取项目化运作的方式,大力发展特种水产养殖。要以全国规模最大、品种最多为目标,加快建设长江中下游名贵鱼基地和观赏鱼基地,着力提升园区的品牌和知名度。要采用工厂化养殖与纯天然生态养殖相结合的方式,扩大河豚养殖规模,提升河豚内在品质,形成完整的扬中江鲜产业链。要利用独特的长江水资源,运用围网、网箱等方式,大力发展江蟹、江虾、甲鱼等特色江鲜的养殖,采取鱼鳖混养、鱼蟹混养和鱼虾混养等生态养殖模式,提高精养水平,将我市江滩资源打造成特色高效水产养殖示范区。
4、畜禽养殖业。要突出本市老百姓的喜好和口味,扶持和发展生猪、家羊、草鸡等畜禽养殖。在养殖方式上,要积极推广种、养一体,采取生态循环养殖模式,充分利用果园、林地等资源,发展林下种菜、养鸡、养羊,形成小范围的果、菜、畜、禽的生态种养系统,少圈养、多散养,显著提升畜禽的质量,打造品牌,提高经济效益。
5、观光休闲业。我市地处宁、镇、扬旅游城市的中心地带,自然风光秀丽、生态环境优美,随着泰州大桥的建成,必将成为周边城市居民节日游、休闲游的良好节点。要充分利用沿江的自然生态优势,在除深水岸线外的江堤内侧一定范围内大力发展果园、苗木和经济林带,形成绿色生态长廊。要重点建设好渔乐园、长江湿地公园、梓阳植物园等景点,打造一批旅游精品。要把园区的建设与旅游开发相结合,入园的项目都要尽可能考虑和体现旅游要素,发展以江鲜垂钓、江鲜捕捞、农事体验、林果采摘等为主要内容的农业观光游、生态游、休闲游、体验游等旅游项目,融种养与观光休闲于一体,欣赏性与参与性于一体,形成观大江风貌、赏田园风光、品江鲜美食、住农家别墅的旅游特色,把农业产业园区打造成为周边城市居民休闲旅游的“开心农场”。
四、发展现代农业应抓好的重点工作
1、要科学合理规划。要结合“十二五”规划,科学制定和完善我市现代农业发展的规划,以规划指导、引领全市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注重各项规划之间的相互衔接,结合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修编和新市镇建设,对农业产业园区的整体规划作进一步调整和完善,并按照不同的功能分区,尽快制定控制性详规,为项目化管理打好基础。对江滩资源要明确划定开发区域和生态保护区域,防止无序开发,破坏生态环境。对深水岸线以外的江堤内侧要按照旅游景点开发和打造绿色生态长廊的构思,进行详细规划,使之成为以绿色长廊为纽带,与众多景点相连接、对城市居民具有较大吸引力的精品旅游线。
2、要加大政策扶持。要对财政支农资金、农业奖励资金、项目配套资金进行有效整合,建立专门的现代农业项目引导资金,进一步发挥财政资金的倍增效应和撬动作用。要对现有的涉农奖励政策进行适当调整,进一步完善奖励办法,突出奖励效果,把扶持的重点向农业园区、重点农业项目及家庭农场、种田公司、专业合作社倾斜,支持做大做强。奖励的总额不能封顶,确保按政策足额兑现。要建立现代农业贷款担保基金,健全和完善农村小额贷款担保制度;要设立农业风险基金,切实解决农民发展现代农业的后顾之忧;要加大土地流转的补偿力度,鼓励农民把土地流转出来,促进农业的适度规模经营;要采取措施,为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创造必须的条件,将农产品加工用电、用水、用地等方面的优惠政策真正落到实处。
3、要强化为农服务。一是要强化科技服务。要采用先进适用科学技术,显著提高农产品质量,拉开与其它产区生产的同类产品的差距,以确保农业的高效益和市场竞争力。要通过新技术培训、科技入户、专家与项目结对等形式普及农业科技新知识,提高农业生产者的技术水平。要加强农技服务队伍建设,调整人员结构,更新知识,提高服务水平。二是要强化市场服务。相关部门要建立专门的信息平台,为广大农户和企业以及消费者提供供求信息和信息预警,为产、需双方的沟通提供有效的信息服务。要通过组织展销会、推介会和专题节庆等活动,帮助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开展市场营销,为农产品开拓市场提供有效的服务平台。三是要切实按照“四有”合作社的标准,加强合作组织建设,根据种养品种引导农民成立相应的合作社。同时,大力发展经纪人队伍,充分发挥专业合作社和经纪人的作用,带领农民闯市场。
4、要加强绩效考核。要借鉴二、三产业的考核理念,加大对发展现代农业的考核力度,围绕关键环节下达具体任务进行目标考核。各相关部门要从自身职能出发,发挥好各自的优势,注重协调配合,全力做好服务、引导工作,形成齐抓共管,合力推进的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