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2025-05-15
建言献策
当前位置:首页 » 建言献策 » 建言献策 » 正文

关于推进我市分级诊疗体系建设的视察建议

信息来源:扬中政协   发布时间:2015-08-18 15:54:00   浏览次数:2582
分级诊疗是指依据疾病的轻重缓急及治疗的难易程度,由不同级别和服务能力的医疗机构按疾病种类及病情变化情况进行诊疗和转诊。7月2日下午,市政协组织部分委员对我市的分级诊疗体系建设进行了专题视察,就如何进一步推动我市分级诊疗体系建设工作提出了意见建议。

一、我市分级诊疗体系建设的基本情况

目前,全市拥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80所,实际开放床位970张,全市卫生从业人员1995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1578人,占比77.21%。2014年,全市完成门急诊192.7万人次,住院28.26万人次,县级公立医院和乡镇卫生院住院床位使用率分别为96.71%和27.16%。

近年来,通过组建“六大中心”、实施标准化建设、推行一体化管理、强化专科建设等举措,我市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有了显著提升;通过人员互动、业务互通、对外合作等形式,不同层次的医疗机构上下交流联动频繁,城乡医疗机构间的协作机制已基本建成;通过完善医保支付政策、开设康复联合病房、开展乡村医生签约服务等措施,一定程度上发挥了医保杠杆作用,促进了基层服务模式创新。

当前,我市已全面落实11类43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各级医疗机构的工作量和医疗服务质量有了明显提升,群众选择就近看病、基层就诊的趋势逐渐明显。自2013年起,我市县域外就诊率呈现下降趋势。全市检验科室间质控水平均达100%,群众就医负担明显减轻。

二、当前我市分级诊疗体系建设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实地走访、听取情况通报和委员们的发言来看,目前我市分级诊疗体系建设工作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基层医疗机构人才匮乏、诊疗能力有限。一是县乡两级医疗机构诊疗水平优势不明显,部分乡镇卫生院多年未进新人,县级医院缺少高层次领军人才,专科建设后继乏人。二是医卫专业人才流失。近三年,我市共招聘97名医卫专业人员,但截止目前,已有24名相继离职。

2、医保报销差距较小,难以充分发挥医保支付的杠杆作用。由于历史原因,我市对县域外就诊报销支付比较优惠,与本市县级医疗机构就诊差距不大。此外,按病种结算、按床日付费等医保政策落实推进不到位,医保引导群众基层首诊、分级诊疗的指挥棒作用仍需进一步发挥。

3、县级医疗机构迫于生存和发展压力,不得不靠吸引更多病人就诊来增加收入。县级医院、乡镇医疗机构、村卫生室三级医疗机构的理想状态应是相互配合,优势互补。但由于政府对县级公立医院投入不足,补偿经费只占医院支出的很小部分。为了生存和发展,县级医院依靠对小病、常见病、多发病等的诊疗来增加医院收入,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分级诊疗难以全面落实。

4、群众就医就诊的理念有待进一步提升。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群众对医疗保健的质量和服务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基层医疗机构的诊疗水平有限,群众看病就医更愿意去大医院,宁愿排几个小时的队也要找专家,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加重了大医院人满为患、基层医院无病可看的局面。

三、推进我市分级诊疗体系建设的建议

(一)要坚持以人为本。推进分级诊疗的出发点在于解决“看病难、看病贵”,要从方便患者就医就诊的角度出发,坚持以人为本,推进分级诊疗体系建设工作。

1、充分尊重病人的就医选择权。选择哪个医院和哪个医生就诊是病人的权力。推进分级诊疗体系建设,绝不能剥夺病人的就医选择权,强制病人“首诊在基层”。目前我市的市、镇、村三级诊疗机构的分诊格局已基本确立,但群众倾向于首诊去人医、中医的局面并没有太大改变。市人医、市中医要充分体现公立医院的公益性质,在可承接的范围内尽可能的接纳有就诊需求的患者。对有转诊需求的病人,要根据病种和轻重缓急,从有利于病人尽早康复的角度出发,尽量满足病人的转诊需求。

2、加强宣传引导,逐步转变患者就医观念。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群众对医疗保健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可否认的是,当前一些群众的就医观念还存在偏差,很多人对基层医疗机构的医疗服务缺乏信任,认为医院越大越好、用药越贵越好。推进分级诊疗,需要加强合理就医的宣传教育,提高社会知晓率,积极争取广大群众的理解与支持。特别是慢性病、多发病的诊疗,要积极引导群众先到基层看,逐步培养群众“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就医理念。

3、市级与基层医院之间要加强衔接。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市人民医院、市中医院的技术指导作用,委派专家到基层医院指导医疗服务,既能有效利用基层医疗资源,又可通过传帮带、现场指导等形式,加强对基层医生的培训。要组织基层医院的医护人员到市人民医院、市中医院进修、培训,不断提升基层医院的诊疗水平。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建立健全覆盖各级医疗机构的远程医疗服务和教育网络,不断加强“六大中心”建设,实现优质医疗资源共享。

(二)要着力提升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推进分级诊疗体系建设,提高医疗资源利用率的着力点还是在基层,只有不断提升基层医疗机构的诊疗水平和服务能力,才能让群众放心在家门口的医院就医就诊。

1、加大医卫专业人才培养。一要加大医卫人才的引进力度。进一步用足用好医卫人才引进专项基金,更多地吸引外地各类优秀卫生专业技术人才服务扬中。二要调整优化人员结构。根据医疗卫生机构编制标准,重点加强重点学科带头人、全科医生、乡镇卫生服务和社区(农村)卫生人才的培养,逐步建立一支以优秀学科带头人为龙头,知识、年龄结构合理,技术优良,适应我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需要的人才队伍。三要注重从本地学生中培养医卫人才。通过完善相关政策,采用定向培养、委托代培等方式,鼓励引导本市优秀高中毕业生填报医学类专业,大力培养本地卫生专业人才。

2、加大基层医疗机构的硬件建设。目前,我市的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的硬件条件已有很大的改观,良好的就医环境不仅让人心情舒畅,也有利于一些慢性病的治疗和康复。提倡把慢性病、多发病分流到基层,就需要创设良好的环境来吸引人,要从关怀患者、有利于患者康复的角度出发,加强检测技术、仪器设备、信息化平台等硬件环境建设。部分乡镇卫生院可积极开展特色专科建设,培育和扶植一批适合基层医疗机构开展的特色服务项目,发展老年病、慢性病、康复等临床特色专科,探索医养结合型的发展道路。

3、不断提升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水平。在不断加强基层医疗机构诊疗水平的同时,还要不断提升基层医院的服务水平,加强精细化管理,不断改进优化服务流程,让患者就医更加方便,进一步提高患者的就医体验,使他们在就医过程中感觉更顺心、更舒畅,让群众能够就近享受优质的同质化医疗服务。

(三)要建立健全有效联动机制。分级诊疗体系的建设,离不开政府强有力的推动和针对性强的政策撬动,政府在推进分级诊疗体系建设过程中责无旁贷。

1、强化政府推动。分级诊疗是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重要手段,政府要从关注民生的高度加大主导推进力度。一方面要不断加大基层医疗机构的投入力度,改善就医环境。同时,要指导县级公立医院合理定位,在已有优势专科的基础上,不断提升诊断疑难杂症的能力,有针对性的开展一些科研、人才培养等工作。另一方面,卫生、人社、物价、财政等部门要加强沟通协调,各司其职,合力推进。卫生部门要重点着力于分级诊疗的落实和执行监管,人社部门要不断完善医保报销政策,物价部门要做好医疗服务价格的调整,财政部门要积极给予资金保障。

2、加强政策撬动。一是要充分发挥医保政策的杠杆作用,在充分调研、合理论证的基础上,对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要逐步拉大本市与县域外医疗机构,县级与乡镇、社区(村)医疗机构的报销比例;对疑难杂症的诊疗,要坚持以人为本、从患者角度出发,实事求是的做好转诊,按政策规定合理报销。二是要根据我市实际,完善乡镇卫生院和社区(村)卫生室的药物供应,增加基本药物种类,让慢性病患者在基层就能用到常用、有效的药品,使患者能够不出乡镇(社区)就能够得到等同于县级医院的住院康复服务。

3、推进医院间互动。首先要在本市范围内,加强县级医院与乡镇卫生院、社区(村)卫生室的交流互动,在专家下派指导、上调培训医生、开展联合病房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多点执业、专家基层出诊等形式。其次要全面加强本市医疗机构与城市三级医院的交流互动,借助信息化手段,不断完善远程会诊,积极争取名专家来扬开展诊疗服务,让群众不出家门就能享受到三级医院高质量的诊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