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苏书记对《关于巩固生态市创建成果,高水平建设生态文明的建议》作出批示
信息来源:扬中政协 发布时间:2012-06-07 14:57:00 浏览次数:1076
6月1日,凌苏书记在市政协社情民意《关于巩固生态市创建成果,高水平建设生态文明的建议》上作出批示:请于市长阅研。
5月6日,我市顺利通过了国家生态市考核验收,这标志着我市即将获得国家级生态城市的称号,“四城同创”终于实现第一个突破。作为关系百姓福祉的一项民心工程,我市生态市创建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积累了不少好的经验,这一成绩确实可喜可贺,令人鼓舞。但考核结束,并不意味着生态城市创建工作可以“鸣金收兵”,这只是创建工作取得了阶段性的成功。对照高标准严要求和国家生态市创建考核验收小组提出的我市要建设扬中生态文明的新期望、新目标,我市生态市创建工作的基础还不够扎实,创建工作的层次还不高,精品亮点还不多,还要做许多“补课”的工作。目前我市的生态市建设工作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是部分区域环境质量较差且城乡环境质量不平衡性严重。城乡环境质量总体还不理想,城区、集镇的部分区域脏乱差现象还较普遍,非建制镇集镇环境差的现象尤为突出,市容镇貌的“死角”较多。城乡一些拆迁区域建筑垃圾未能得到及时妥善处理。江洲路、扬子东路、前进路等路段车辆乱停乱放现象比较突出。水环境不容乐观,扬子河、明珠湾的水体质量常年较差,中八桥港、丰收河、同心河等河港整治任务还较大,许多河港沿途排放还未达标,市控以上断面水质仍未达到相应水体环境功能要求。农村环境状况普遍较差,比较突出的是暴露垃圾、白色污染、村前埭后河塘漂浮物、乱搭乱建现象还比较严重。
二是环境基础设施薄弱且差距较大。由于污水管网建设严重不足,各镇污水厂普遍存在进水浓度和处理负荷都较低的问题,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还仍未达到80%的考核要求。市内老城区雨污混流问题至今尚未彻底解决,污水收集率、处理率低,管网改造面广量大。地上配套设施方面还有待加强,比如文景广场、宜禾路、城西公园等处缺少公厕,开发区、新坝科技园区、城东片区垃圾中转站尚未设立等。
三是污染企业治理任务还很艰巨。少数企业治污设施还不完善,治污标准不高,一些企业虽有设施但未按要求运行,处理不规范,运行不够正常。少部分污染企业还有偷排放现象。企业固废垃圾处理问题成为一大顽疾,全市每年仅危险固废就达到三、四千吨,医疗固废五、六十吨,一些企业的固废垃圾未经处理就随意倾倒在江港堤旁,甚至非法跨市、跨省转运。
四是生态示范典型不多且品位不高。我市的生态市建设特色亮点总体上不多,普遍存在范围小、面积少,且现有示范点的品位和档次不高,缺乏精品线路和特色亮点工程,周边道路环境、设施等不配套,难以充分显示我市的竞争优势和创建特色。如国家级生态村——滨江村社区服务中心附近小区内设施相对齐全、环境比较优美,但小区内一条南北向小渠水质较差,臭味刺鼻,使之成为小区美中不足的“瑕疵”。
五是生态意识还远未深入人心。生态市创建的宣传广度和深度不够,形式比较单调。少数干部对生态的内涵、创建生态市的意义认识还比较肤浅,部分群众对创建工作还了解不够,全社会的知晓率和参与率不高,公众对环境的满意率尚未真正达到考核指标要求。
上述问题如得不到彻底解决,不仅影响生态市创建成果的巩固,而且还影响“四城同创”目标的顺利实现,建设扬中生态文明将成为“水中月、镜中花”。为此,市政协研究室建议:
1、一着不让抓好整治。强化城区环境、集镇环境、农村环境、交通环境、经营环境等专项整治和工业企业环境管理,做到监管全天候、全覆盖。要着力加强工业企业环境管理。一方面狠抓企业整改措施的落实;另一方面,继续加强对全市重点排污企业的执法监管工作,按照举一反三的工作思路,突出抓好化工、电镀、印染、光伏、钢铁等重污染企业环境监管,确保重点行业企业环境行为规范、稳定达标排放。要坚持把违法、违章、违规等问题作为执法整治的重点,下狠心、注猛药、出重拳。要把整治乱设摊点、乱设街头市场、乱停乱靠车辆与整治违章建筑结合起来,大造整治声势,形成联动效应。
2、全力以赴健全设施。对城市配套设施中的未竣工工程或已规划开工工程,要借创建东风,加快推进,一气呵成。着力实施城东片区污水管网建设,扬子河、三茅大港污水截留工程,完善污水收集网络,提高污水收集率。各镇(街道、区)要加快集镇污水管网建设步伐,逐渐向农村延伸。要确保各类环境基础设施正常运行。各污水处理厂要抓紧完善处理工艺和控制设备,确保稳定达标排放;确保在线监控设施完好,在线监测数据全部达标;确保污泥处理符合规范要求。
3、持之以恒强化管理。要时刻绷紧管理弦,抓好长效管理、精细管理、项目化管理,扩大生态市创建成果,实现创建巩固工作常态化,坚决纠正“抓一阵、松一阵、返工一阵”的消极做法,坚持一抓到底,一管到头。要建立健全全市生态环境保护保障机制,强化组织领导和部门协调,科学规划生态环境建设、完善环保目标绩效考核制度,加大生态建设资金投入、严格执行好资源综合利用的法律法规以及加快资源综合利用的技术进步等。要把管理的功夫花在制度的执行和落实上,花在执法必严、违法(章)必究上,花在第一线、花在现场上,花在不断创新、不断提升效能上。要从源头上控制污染。改革农村垃圾清运管理方式,完善垃圾收集、转运、处置机制,促进村、组垃圾日产日清,从根本上减少垃圾焚烧现象;严格企业环境评审制度,提高准入门槛,杜绝能耗高、污染重、占地多的企业落户,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
4、规划建设生态文明。生态文明是一个起点高、层次高、要求高的目标,要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扬中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十二五规划,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一起规划,一起考核,一起布置,一起落实。要强化组织领导和全面协调,上下配合,整体联动,明确职责,强化考核。要持之以恒地开展生态文明宣传和教育,增强全民生态文明意识。注重从培养青少年生态意识入手,在中小学广泛深入开展生态知识和环保意识教育,引导青少年争做生态文明的宣传员。要不断丰富生态文明建设内涵,创设生态文明建设载体,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彰显扬中生态文明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