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2025-05-14
社情民意
当前位置:首页 » 社情民意 » 社情民意 » 正文

副市长孙冬梅在《关于在教育布局调整中保留和传承名校历史资源的建议》上作出批示

信息来源:扬中政协   发布时间:2018-05-16 10:22:00   浏览次数:2604
5月16日,副市长孙冬梅在市政协第9期社情民意《关于在教育布局调整中保留和传承名校历史资源的建议》上作出批示:请市教育局在布局调整时新建学校充分听取方方面面的建议,并广泛征集校名,厚植岛城人文内涵。
近期,拥有82年历史的名校——“镇江四中”在新一轮教育布局调整中将被撤销的消息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争议。很多市民、教育专家、政协委员纷纷表示:撤销名校就意味着拆除了城市的记忆,拆除了文化认同,破坏了城市的文化血脉。如此轻易地拆除一所运营近百年、为镇江教育事业作出重要贡献的名校令人感到痛心和惋惜。反观由于区划调整、大港被划归镇江新区管辖,丹徒区政府于2004年将大港中学迁址丹徒新城时,出于尊重、传承历史的考虑,对已不在大港的迁建新校仍沿用了“大港中学”的校名,不仅保存了大港中学的历史文脉、也传承弘扬了学校精神。
回顾扬中,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大量人口向城区集居,一些有着光荣历史、精神传承的学校也随着教育规划的调整销声匿迹。新坝镇的文昌小学,其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892年,那时乡绅在此设立私塾,民国时期创办国民义务小学,到新中国成立后设立文昌小学,2006年被撤并。油坊镇的鸣凤小学,民国时期教育教学质量远近闻名。抗日战争时期,鸣凤小学是扬中抗日活动的中心之一,很多师生在这里编写抗日教材、培养军事人才、宣传抗日救国知识,为早期党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及到解放后,鸣凤小学更是为新中国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人才,2000年被撤并。
名校凝聚着校友的一种集体记忆,它的存在和发展更是一种文化的传递和继承,因而也是一种文化认同。扬中成洲历史较短,文史资源相对稀缺,这些具有丰富文史价值的名校更应该成为我们最为珍视的宝贵资源。为此,市政协教卫文史委建议:
1、在教育布局规划调整中,对新建学校尽量使用文昌、鸣凤等名校校名。
2、梳理相关史料,对扬中历史上存在年限较久、产生过重大深远影响的学校名称、史料、物件整理汇总。并在新建校区内开辟专门的陈列展览区域展示相关史料、物件,延续老校历史,弘扬光荣传统,厚植岛城人文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