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德祥主席在市政协十一届五次主席会议上的讲话
信息来源: 发布时间:2022-06-21 17:14:00 浏览次数:29317
根据市政协年度工作安排,今天下午,我们召开市政协十一届五次主席会议,专题视察我市“一主六次”城乡公交体系建设工作。同时,根据2022年度市领导领衔督办重点提案责任分工的安排,奚彩、姚毅、吴江霞等7名委员联名提出的《关于推进我市公交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由姚市长领衔督办、仲主席协办,本次视察活动的议题与督办的提案内容一致,我们考虑将两项活动结合起来,今天的主席会议既是一场专题视察活动,也是一次重点提案督办会。会前,大家实地察看了市公交总站与城北公交客运站的运营情况,通过听取市交通运输局的情况通报,对当前我市城乡公交在服务便民、科学调度等方面的工作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刚才,几位委员根据平时走访调研的情况,从不同角度在优化全市城乡公交体系、智能公交发展等方面提出了针对性的意见建议,希望相关部门结合工作实际,积极采纳落实。会议最后,我在几位委员发言的基础上,再简要讲三点想法,供大家参考。
一、强化统筹,打好优质公交“主动仗”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以县域为基本单元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促进县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乡村延伸覆盖,并支持有需要的县城开通与周边城市的城际公交,开展客运班线公交化改造。这标志着城乡公交一体化的“春天”正加速到来。就我市而言,自2011年启动城乡公交一体化工作以来,扬中公交在线路配置、运营调度等方面均有长足发展,但对照高质量的发展要求,仍略有差距,这在大家普遍提到的部分公交线路规划设计、班次运营安排、交通枢纽站建设等方面均有体现,因此,要实现城乡公交的优质均衡发展,加强统筹十分重要。
一是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坚持“政府主导、部门联动、行业运行、共同推进”的工作模式,建立健全多部门联席会议制度与协同工作机制,由政府牵头,交通部门为主体,公安、财政、规划、应急管理等部门相互配合、通力协作,加强政策、资金、用地等方面的支持力度,保障规划、建设、运营、监管等工作的落实到位,为城乡公交一体化提档升级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二是科学规划、有效衔接。按照“城乡共建、以点带面、以城促乡”的发展思路,根据市场需求变化,结合交通行业发展要求,及时调整完善城乡公交一体化发展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城市综合交通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乡镇发展规划等其他规划做好主动对接,实现城市公交、城乡客运、镇村公交资源共享、衔接顺畅、布局合理、结构优化。对新建居住小区、商业区、大型公共活动场所以及新改建农村公路的建设,要将公交站台、候车亭等作为配套设施的重要内容统筹考虑,实行同步建设,工程竣工后交付交通部门统一管理。
三是多方筹措、保障资金。一方面,保障政府投入,将城乡公交一体化建设纳入财政专项补贴范围,确保规划落地(城东片区文景广场枢纽)以及场站建设、车辆更新、日常运营的高效运转。另一方面,拓宽公交发展资金筹集渠道,探索形成以政府投入补贴为主,合资、合作、合股、合营及社会民间资本参与为辅的多元筹融资方式。鼓励公交企业多元化经营,探索发行股票、建设债券等,解决公交资金紧张问题(刚才姚毅委员提出的增加经营厂车业务,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可能也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二、聚焦“双碳”,下好绿色公交“先手棋”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我国交通运输领域碳排放占全国终端排放的15%左右,在整个交通领域中,道路交通碳排放占比高达80%以上,其中城市交通碳减排潜力巨大。因此在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公交事业要实现持续高质量发展,必须积极主动探索低碳环保、降本增效的绿色路径。
一是树立“公交优先”理念。一方面,保障公交路权优先。在通勤高峰时段对城区核心道路优先设置公交专用道,在部分堵点设置信号灯,加强公共交通优先车道的监控和管理。另一方面,加强公交基础设施建设。做好公共交通工具的日常管养与维护更新,加强换乘枢纽建设(目前八桥、油坊下片区域无枢纽站),不断提升公共交通出行的舒适性与便利度。对238省道沿线及村镇重要节点要逐步补齐候车亭和交互式智能电子站牌建设,进一步优化候车环境,助力人悦其行。
二是强化技术水平支撑。逐步推动新能源车辆替代传统燃油车辆(目前新能源车近80辆,油车18辆),有效降低公交碳排放总量。聚焦数字化、智能化发展,用好“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加强公交节能减排研究,充分利用智能调度、客流分析、线网规划等数字化平台,推进公交行业数字化转型,提升车辆利用效率,减少低效、无效公里投放,合理控制车辆规模,减少资源消耗。紧扣公交新能源光储充电一体化项目建设,用好场站内的分布式光伏板,通过太阳能发电,为公交场站和新能源公交车供电,提高清洁能源使用效率,实现发电自用、余电上网的良性循环。
三是营造“绿色出行”氛围。发挥各类媒体的宣传优势,通过新闻、报纸、网络等方式,鼓励倡导全社会采取公交、自行车、步行等绿色低碳出行方式。探索个人“碳积分”激励制度,研究出台政策,构建公众碳排放相关数据平台,试行个人绿色出行碳积分与公共服务优惠政策挂钩机制,进一步鼓励公共交通出行,推动形成闭环自洽的低碳出行激励反馈机制。
三、聚焦创文,深化精致公交“新路径”
当前,我市的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正处在关键时期,公共交通作为城市的血脉,是展现城市形象的重要窗口。公交事业的高质量发展是城市内在品质的重要体现,也是我们今后实现城市精细化常态化管理的重要环节。因此,在做好硬件升级的同时,我们的软件建设也要跟上,通过苦练内功,实现内涵提升。
一是注重便捷舒适。以“专属定制”为抓手,面对不同人群、不同层次的出行需求,根据季节、节假日等特点,探索开通诸如旅游、寄思、助学等各类专线,提升公交“定制化”“精准化”服务水平。持续加强公交夜间服务能力,结合实际,动态调整延长部分线路运营服务时间,畅通夜间市民出行与热点商圈及新建城区间的联系,通达夜间公交服务网,为市民夜间出行提供更多便利,更好助力城市夜经济发展。做精做优“江洲行”app,不断优化运营信息实时查询、公交车电子支付方式等功能,探索增加滴滴出行、共享单车等内容,不断提升软件实用性与便利度。做好公交候车亭、公交车辆的清洁保障工作,为市民提供整洁舒适的候车及乘车环境。利用公交场站、候车亭宣传牌、公交车载电视等媒介,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疫情防控、文明城市创建等内容的宣传,营造和谐的公交人文环境,厚植良好的创文氛围。
二是坚持优化服务。紧扣高素质队伍建设,切实加强公交职工的职业道德、服务意识、岗位规范、服务技能、文明驾驶和安全行车意识等方面的培训,培养员工讲文明、乐奉献的职业道德素质。强化着装规范,落实每日对驾驶员、乘务员、站务员等对外服务窗口人员的着装规范和仪容仪表、工作作风的检查制度,以整洁统一、规范得体展现公交人的精气神。加强公交安全监管,定期开展安全检查和隐患排查,严格实施车辆维修和报废制度,组织员工开展公共交通安全应急知识竞赛、公共交通突发事件应急演练等活动,增强公共交通安全管理水平与突发事件防范应急能力。
三是深化融合共享。依托高水平建设“四好农村路”的良好发展基础,以及“一中枢、六支点、多终端”的节点网络优势,加强客运运行网和物流配送网的有机结合,不断优化“多站合一、客货并网”新模式,以“公交捎货”方式实现农资、应急物品、生产生活物资等在乡村的物流通达,助力解决农村电商“最后一公里”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