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进一步推进我市教育布局调整工作的视察建议
信息来源:扬中政协 发布时间:2014-10-08 15:47:00 浏览次数:1452
近年来,随着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和城镇一体化建设的加速推进,全市学龄人口的数量、结构和流动状况都发生了深刻变化,这对当前全市学校的布局、规模、层次、功能等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对此,我市结合新一轮城市规划修编,于2013年适时启动了《扬中市教育设施布局规划》(2013-2030)的制定工作,经广泛充分征求意见,目前规划文本已形成第四稿。为进一步优化配置教育资源,推进教育均衡发展,9月18日下午,市政协组织部分委员对我市当前教育布局调整工作进行了专题视察。
一、教育布局调整工作面临的现状和困难
(一)教育布局调整面临三大现状
1、对照省定现代化建设标准,城区学校人满为患。目前,我市城区共有学校(幼儿园)14所,学生约15000人,分别占全市总数的28%和50%。城区学校数量不到全市的三分之一,却承担了全市近一半学生的教学任务,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学校普遍超负荷运转,部分区域教育资源已严重不足,班额超标严重。
2、对照校安工程建设的任务要求,薄弱学校改造任务繁重。根据省政府《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意见》(苏政发〔2012〕148号)要求,“到2015年,所有校舍全部符合国家抗震设防要求。”目前,我市尚有义务教育阶段141268平方米、高中学校19326平方米校舍需要维修加固、新建、改变用途或拆除,时间紧迫、任务繁重、资金缺乏。
3、城市的快速开发建设,部分区域教育资源不足。随着老城区改造、多片区开发的加快,常住人口向城区集中的趋势不断加速。据教育部门初步估算,未来几年内,我市西城区每个学龄段将增加400人,由于该区域教育资源严重不足,两年后西城区将会出现“有房住、无学上”的状况。
(二)推进教育布局调整面临四大困难
1、时间紧。教育布局调整涉及大量学校的新建、改扩建,项目之间联系紧密,建设过程环环相扣。一些项目由于历史遗留问题,在报批过程中无法出具相关证明而不得不暂时搁置,导致一拖再拖,耽误了序时进度。
2、空间小。因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土地成为稀缺资源,学校预留用地被逐步侵蚀,发展空间越来越小。一些地处市区黄金地段的学校周边高楼林立,空间局促。
3、资金缺。由于近几年教育费附加大多投入了省扬高中的建设,根据教育布局调整规划,后期项目实施仅靠教育费附加将难以为继,资金缺口较大。
4、编制少。随着近两年新学校(幼儿园)的建设,全市教师编制紧缺,特别是幼师、音体美教师和高学历高层次的专业人才匮乏。目前我市新增编制数少于自然减员数,教师队伍日趋老化,数量成下降趋势。
二、进一步推进教育布局调整工作的意见建议
1、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教育是国计,更是民生。要将“教育优先发展”真正落实在具体行动中。一要超前谋划。相关部门要坚持协调统一原则,把教育事业的发展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规划,统筹考虑、同步推进,特别是要与城市总体规划相衔接,充分预留教育发展空间,主动适应未来城市建设带来的人口集聚、生源增加的变化,切实增强教育事业发展的预见性。二要重点建设。本轮教育布局调整涉及到大量学校的新建与改扩建,工期紧、任务重。因此,市政府要把本轮的学校新建与改扩建工程摆在更为优先的突出位置,扎实推进、保质保量。三要优先保障。在财政可调控的范围内,资金投向要向教育倾斜,在硬件建设、奖励政策落实等方面,确保及时足额到位,切实体现“教育优先发展”的理念。
2、坚持高起点规划。本轮教育布局调整分为近期和远期两个阶段,范围大、时间长,涉及千家万户,关系社会和谐。要具体做到“三个更加”:一要更加长远。当前,我市城市总体规划已经制定,“一主一副”的城市总体格局已基本定型,未来城市建设和人口规模大致可以预见。本轮教育布局调整,在时间节点上与之正好相契合,有可能是我市最后一轮较大规模的布局调整。因此,在整体规划依据、未来教育发展需求的预测等方面,要进一步科学和细化,争取一步到位,真正发挥教育设施布局规划的指导引领作用。二要更加先进。本轮调整涉及的新建和改扩建学校数量众多,以省扬高中为代表的迁址新建学校体现了目前我市校园建设的最高水平。新建和改扩建学校要紧紧抓住本轮调整机遇,放眼未来、适度超前,努力建成设施一流、环境优美的现代校园。三要更加科学。要根据我市学龄人口的分布状况,科学配置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以及中职高职学校的办学规模和结构。要立足我市教育基础和产业发展现状,科学统筹城乡学校建设,优化城乡学校布局。当前我市各乡镇新建扩建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学设施配备齐全、校园环境优美宜人,硬件条件在全市学校中具有相当的吸引力。要通过政策引导、提高教学质量、配备高素质师资等方式,积极扩大乡镇学校生源,力求“校尽其用”,最大限度的减少教育资源的浪费。
3、精心组织,有序推进。教育布局调整涵盖了全市范围内的所有学校,各地区、各学校的情况存在较大差异。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从实际出发,既积极推进,又稳步实施。一是做好腾仓工作。在确保工程建设速度和教育教学秩序的前提下,做好新建学校老校区的腾仓工作,积极为布局调整、校安工程建设等提供条件。二是加快建设速度。在保证施工质量的前提下,加快新建和改扩建学校的施工进度,缩短建设周期,实现早投入、早竣工、早使用。三是维持良好的教学秩序。教育布局调整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由于项目建设需要,部分学生可能会面临多次搬迁校舍的情况,短时间内外部环境的多次改变不可避免地会对学生的心理和学习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教育部门要做好学生的教育引导工作,切实加强教学管理,最大程度地减少布局调整工作给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
4、充分利用和整合各类社会资源。“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不仅是教育部门追求的目标,也是社会各界的一致共识。①市政府及各镇街区要进一步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力度,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要保证教育经费及时足额支付。②在城市开发建设过程中,要做到建设与学校配套同步规划、同步实施。要依法明确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和开发商在配套学校规划建设中的责任,教育部门要全程参与配套教育设施的规划、设计、施工、竣工、验收全过程,确保按时保质保量落实到位。③探索尝试办学模式多样化。现阶段,在政府教育资金投入总量和公办教育资源总量均有限的情况下,积极探索中外合作办学、捐资办学等模式,充分吸引社会资金、社会资源参与学校建设,提升我市教育资源总量。④努力争取全社会对教育事业的支持。我市尊师重教的传统和氛围由来已久,教育事业的发展时刻牵动着33万扬中人民的心。教育主管部门要善于借助民意、民智、民力,支持和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
5、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质的教育资源,不仅取决于办学条件、办学环境等硬实力,更取决于学校管理水平、教师教学水平等软实力。之所以城区学校“装不下人”,乡镇学校“留不住人”,很大程度上还是在于城乡教育教学质量存在着一定差距。要从根本上扭转这种局面,关键还在于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①要根据现阶段我市学校发展的实际情况,科学核定教师编制数量,适度放宽新增教师编制,不断优化教师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和性别比。制定专门办法做好幼儿教师、音体美教师和高学历高层次专业人才等紧缺人才的引进工作。②要采用精神激励和物质激励相结合的方式,落实激励保障政策。市政府已经出台相关文件,设立了扬中市教育奖励基金。教育主管部门要按照奖励办法,真正把各项教育奖励基金落到实处,切实发挥优秀教育人才的示范辐射和引领带动作用。③要加大教师交流培训力度,拉近城乡之间、校际之间师资水平差距,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取得实质性进展。④要参照周边地区做法,实行优秀师范生委托培养、定向就业,吸引优秀生源报考师范学校,逐步壮大教师后备队伍,解决教师数量不足的后顾之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