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2025-05-14
建言献策
当前位置:首页 » 建言献策 » 建言献策 » 正文

关于积极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促进乡村文明水平提升的建议案

信息来源:扬中政协   发布时间:2017-11-02 16:08:00   浏览次数:31276
(2017年10月30日市政协十届四次常委会议通过)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努力建设美丽中国。美丽乡村不仅是美丽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生态文明建设在农村的重要实践,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积极探索。为进一步推进我市美丽乡村建设,实现“设施配套完善、生态环境优美、产业特色鲜明、社会安定和谐、宜居宜业宜游”的目标,市政协开展了专题调研,对建设的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关意见建议。

一、美丽乡村建设在我市的实践

近年来,我市以城乡一体化为主线,以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为抓手,结合国家级卫生城市、生态模范市、园林城市和省级文明城市等创建工作,不断完善村庄基础设施,大力提升乡村人居环境,涌现出“江苏最美乡村”2个,省级三星级康居乡村(社区)11个,镇江市美丽宜居村(社区)9个。自2014年美丽乡村建设在我省全面推开以来,经济技术开发区兴隆街道兴隆社区,三茅街道中华花苑、友好花苑、宁馨新村,油坊镇邻丰小区,八桥镇永胜村等6个村(社区)创成省级美丽乡村,三茅街道明华村、八桥镇庆安小区将于今年接受考评验收。

经过近年来的努力,我市美丽乡村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一是村庄人居环境不断改善。道路、绿化、区域供水等基础设施逐步到位,集约、齐全;2013年在镇江市率先完成村庄环境整治工作,垃圾处置实现了“组保洁、村收集、镇转运、市处理”,全市所有村(社区)都已建立专业河道管理队伍;便民服务中心实现了全覆盖,卫生室、图书室、健身广场、居家养老中心等公共设施,能够基本满足群众需求。二是农村产业适度发展,如新坝镇新治村立足乡村旅游,栽植树木、整治河塘,将新乡贤广场、三江湾、渡江文化园、湿地公园串联成旅游线路;又如三茅街道友好花苑,将自然村落保护与乡村旅游开发相结合,既留住了乡村之美,又为全域旅游锦上添花。三是农村社会管理亮点突出, “八位一体”运行维护机制,于去年7月高分通过国家村级公共服务运行维护标准化试点验收,树立了农村公共运行维护的“扬中品牌”。

二、当前我市美丽乡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对照“强富美高”新农村建设的要求,特别是今年6月全省启动试点的,以“生态优、村庄美、产业特、农民富、集体强、乡风好”为目标的特色田园乡村建设,我市还存在一些差距,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重视,着力解决。

1、建设动力不够强劲。主要表现在:思想认识存在偏差。部分镇村立足于应付考核验收、满足于争取奖补资金,没有把此项工作定位到新农村建设的高度来看待,“突击式”建设、“运动式”整治。建设工作既无长远目标,也无具体方案。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不高。少数干部存在畏难情绪和“等、靠、要”思想,上面催一催、下面动一动。群众的参与度不高,存在着“干部干,群众看”现象。从明年起,美丽乡村建设将不再考评验收,缺少了资金奖励,建设热情更加难以为继。

2、建设机制不够健全。一是缺少统筹协调的领导机构。目前,市委农办负责项目建设的前期申报,市住建局负责筛选上报,市财政局负责配套资金发放。水农、园林、环保等部门的涉农建设也是各自为政,尚未形成统一领导、齐抓共管、互动共建的机制。二是缺乏稳定高效的资金投入。当前,基础设施建设、景观绿化养护、卫生环境保洁等刚性支出逐年增长,尽管有市、镇两级的“八位一体”补贴资金,但仍存在缺口。目前各部门、条口的涉农建设专项资金较多,但使用分散,运转周期长。三是农村环境整治还需进一步加强。污水治理能力不足,大部分老自然埭、非规划居民点没有配建污水处理设施;已配建的还有少数运行不正常。尽管“八位一体”、“河长制”等运管机制推行数年,但农村环境的“顽疾”仍未得到根本治理,如垃圾的转运和处理还不够及时到位,个别地方还有垃圾死角;由于私自驳岸、乱填河道,许多农村河道水系不畅、“死水一潭”。

3、建设内涵不够丰富。侧重基础设施建设和人居环境改善,但在产业特色鲜明、宜居宜业宜游等“内涵美”方面还有待加强。产业支撑脆弱。部分村集体经济不强,稳定性收入渠道不多。近年来因土地流转成本增加、项目验收标准提高、技术人才缺乏,农业专业化、特色化、规模化发展受到一定影响,农业生产基本沿袭传统的发展模式和经营方式,层次比较低。文化传承缺失。我市历史较短,文化底蕴先天不足,一些本地风俗、民间技艺没有得到足够重视,河豚美食、水乡特色、红色文化、新乡贤等文化“特色牌”尚待进一步丰富与发展。

4、乡风民风不够淳美。一方面,农村社会风气有待改善。婚丧嫁娶大操大办,盲目攀比的现象时有出现,打牌赌博之风尚未得到有力遏制;有的群众不顾自身经济承受能力,透支消费、高档享受等等。另一方面,健康文明的生活习惯有待培养。私搭乱建、乱堆乱放、乱扔垃圾等不文明行为还时有发生,部分群众的文明素质有待进一步提升。

三、推进我市美丽乡村建设的几点建议

1、坚持因地制宜,彰显扬中特色。

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高度,将美丽乡村建设作为促发展、惠民生的“民心工程”,务实作为、稳步推进、久久为功。突出规划的核心地位,把美丽乡村(特色田园乡村)的理念融入全域旅游、特色小镇、农村居民点等各类规划之中,通过规划的引领、规范和指导,分步实施、有序推进。

一是以“修复”、“修补”为原则推进老自然埭、非规划居民点的改造提升。对标“特色田园乡村”的核心理念,立足老自然埭、非规划居民点的原有形态,通过整治环境、完善设施来改善居民生产生活条件,尽可能避免用推翻重建的方式建设乡村。

二是优化农村居民点的布局与风格,力求傍河就景、错落有致,避免千篇一律的“排排坐”。规划设计中要为基础配套、景观绿化、公共服务设施等预留足够空间,探索在沿河、沿田而建的居民点上融入水乡风韵、田园风貌。有条件的地方,居民点建设可尝试“微田园”,体现生态田园风光,彰显鸡犬相闻的农家情趣。

三是有选择地保留个别具有原生特色、承载乡愁记忆的老自然埭,打造美丽乡村(特色田园乡村)建设的“盆景”。目前,一些老自然埭仍存有古朴的民宅、沧桑的古树、成片的竹园,这是扬中人记忆中的故园,应尽快实施抢救性保护,以留住“世外桃源”延续“田园牧歌”。如新坝镇沿北江片区与雷公岛隔江相望,堤内农业产业基地发展较好,堤外拥有成片江滩湿地,可与雷公岛旅游开发有机融合;又如八桥镇、油坊镇沿江的部分地段,老屋、古树、竹林、小桥等保留较为完整,生态较为原始,应尽量原地保护,避免因项目建设、土地复垦等造成“建设性破坏”。

2、优化领导机制,强化投入保障。

首先,建立健全牵头抓总的领导机构,明确主管领导和牵头部门,构建市镇村三级联动、覆盖全市的建设网络。整合国土、住建、水农、园林、环保等建设力量,树立“各炒一盘菜,共办一桌席”的理念,加强沟通,互相配合,形成合力。

其次,进一步拓宽资金渠道。一是加大涉农资金统筹力度。整合好国土、住建、水农、园林等涉农资金,优化流程,提高效益,发挥好资金的集聚效应。二是积极向上争取。对照“特色田园乡村”的建设要求,超前谋划,整合资源,争取创建试点。三是加大财政资金引导力度。市镇两级要加大资金投入,确保落实到位。四是积极探索市场化、社会化的投入机制。通过村企结对共建、金融资本参与、股权投资、社会捐资等方式,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到建设中来。

3、加强环境整治,落实长效机制。

一是加大农村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力度。已建成的污水处理设施要确保正常运行,对老自然埭、非规划居民点产生的污水,要因地制宜、大力推广分散式的小型污水处理设施,力争达到全覆盖。二是积极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处置。通过改造垃圾房、设置分类垃圾桶、发放家用分类垃圾袋(桶),指导村民科学分类生活垃圾,逐步实现农村生活垃圾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收集处置。三是加大对房前屋后私搭乱建、乱堆乱放的整治力度。加强公路、河道沿线环境整治,做到无盲区无死角,实现村点出彩、沿线美丽、面上洁净。四是大力推进水系畅通工程。做好圩内水系疏浚、埭前屋后阻水坝头畅通等工作,力求实现“水清、岸绿、河畅、景美”的目标。同时,不断健全长效管理机制,持之以恒推行“八位一体”、“河长制”等管理考核机制,加大执行力度,兑现奖惩措施,充分发挥考核杠杆作用。

4、夯实产业根基,丰富文化内涵。

突出以农为本,大力发展现代农业、高效农业、精品农业。丰富我市地理标志性农产品的种类,规范养殖流程,提升鲜活类农产品质量,打响“扬中河豚”、“扬中螃蟹”、“扬中秧草”等品牌。利用“生态+”、“互联网+”等模式拓展农产品营销推广,推动农业提质增效。深度挖掘农业的旅游、休闲、体验等功能,大力发展民宿经济、乡村旅游等新兴业态,把美丽乡村的生态优势转化为现实的产业优势、富民优势。同时,借力全域旅游、特色小镇、田园综合体等建设,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提升产业层次。鼓励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开发利用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建设标准化厂房、经营性用房,招引项目建设,发展物业经济,增强村级经济“造血”功能。

美丽乡村要“记得住乡愁”,历史和文化的传承是灵魂所在。一方面,对“四千四万”、“万众一心造大桥”、“上善若水”的扬中精神,通过史料、图片、影像等加以宣扬传承,厚植岛城的人文历史。另一方面,注重挖掘乡村间口耳相传的历史记忆、乡规民约、祖传家训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手工制作、乡间小吃、传统习俗等民间文化,融合河豚文化、红色文化、乡贤文化等近年来已有一定知名度的文化元素,打造有亮点、有看点、有故事的美丽乡村风景线。

5、加大宣传引导,提升文明素养。

一是加强乡风文明建设。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村民议事会、红白理事会等群众组织的作用,推进移风易俗。大力倡导生态文明理念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破除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等陋习,改变毁绿种菜、乱倒垃圾、私搭乱建等不文明行为,以群众素质的进一步提升维系美丽乡村的创建成果。二是广泛开展宣教活动。通过多种形式,深入宣传美丽乡村建设的意义以及我市取得的建设成效,让群众对建设工作有直观感受,激发广大群众共同参与的主动性、积极性。三是充分发挥表率作用。镇村干部和党员同志要以身作则,做好示范引领。道德模范、身边好人、新乡贤等先进典型,要以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文明习惯感染身边群众,共同营造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良好氛围。